永續從形象走向生存 銀行保險三管齊下攻綠色金融。(鉅亨網資料照)
隨著全球極端氣候影響加劇,永續發展不再只是企業形象的口號,而是當前全球經濟轉型的首要目標,也帶動永續經濟需求,而金融是經濟永續發展的血液,藉由綠色金融的推動,可讓將資金導引到 ESG 的發展。我國銀行、保險業主要從協助綠能產業融資、保險投資綠色債券與再生能源、到推出「讓利」的永續指數連結貸款,三管齊下加大力道助攻企業 ESG 提升層級。
國際間綠色金融發展已行之有年,早期著重於推動綠色投融資或發展綠色債券,以及鼓勵金融機構簽署遵循自願性綠色投融資準則,引導金融市場支援綠能產業發展。
我國在金管會帶頭拚綠色金融下,截至 2021 年 8 月底,本國銀行對綠能科技產業放款餘額約新臺幣 1 兆 3500 億元,正因金管會近年實施獎勵方案,比起 2016 年 9 月底增加約 3700 億元。
ESG 除影響企業經營策略,亦在投融資圈中風起雲湧,因為台灣許多金融業近年開始採用負面表列的方式(黑名單),藉由拒絕投融資「環境殺手」的企業,影響整體投資風向,多家銀行也簽署了赤道原則,進一步將赤道原則精神納入整體企金業務。
以成為赤道銀行作為基準來看,目前我國共有 11 家國銀完成簽署赤道原則,包括:國泰世華銀行、中國信託銀行、玉山銀行、台北富邦銀行、台新銀行、永豐銀行、元大銀行、第一銀行、兆豐銀行、王道銀行、新光銀行。
而保險業部分,統計至 2021 年 8 月底,保險業投資綠色債券約 387 億元。至於投資再生能源方面,金管會會已核准保險業資金投資再生能源電廠的總金額約 141 億元,其中,有 2 家壽險公司投資風力發電廠,金額約 42 億元。主要是台灣人壽及全球人壽,與風場營運商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共同成立「台灣風能投資公司」,兩壽險分別投資 25、17 億元,入股台灣彰芳與西島兩離岸風場。
金融機構在進行授信業務時,近年將 ESG 納入評量指標,繼新加坡與香港之後,國內銀行紛紛推出「進階版」的綠色授信。
從 2019 年起至今,包括:星展銀、匯豐台灣、北富銀、玉山銀、兆豐銀、渣打銀、台灣銀、一銀等,都透過「永續指數連結貸款」,協助許多產業龍頭公司,例如友達、環球晶、緯創、美律、裕民、統一、日月光、大聯大、台塑、聯合再生等各大企業,將永續發展納入企業整體業務策略中。
所謂永續指數連結貸款,跟傳統綠色授信相比,傳統綠色授信資金用途較為受限,必須用於「綠能」相關資本支出,但永續指數連結貸款則可運用的更廣泛,只要是所貸的資金用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等營運所需,就給予貸款利率調降的優惠,不僅可以讓企業資金調度更彈性,而且因為「讓利」,也會讓企業強化 ESG 更有動力。
目前在金管會與各銀行努力之下,台灣積極接軌國際推動永續金融,金管會透過三大核心策略推動,包括有效資訊揭露促進適當的企業決策、驅動金融業因應氣候變遷之風險並掌握商機,以及運用市場機制引導經濟邁向永續發展,,公私協力共同建構永續金融生態系。
資料引用於 : 鉅亨網 | 記者陳蕙綾 | 2022.03.09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748231
台灣位於地震頻發的環太平洋地帶,921大地震後,政府雖在2002年開辦住宅地震基本保險,但理賠條件不符合民眾期待,牆面破損、天花板掉下來都無法獲得理賠。(本報系資料庫)
今年以來地震頻仍,行政院在921大地震之後推出的住宅地震基本保險4月1日將滿20年,然而執行成效不彰、國人無感。本報全面總體檢,期待制度臻於完備,面對災難時,民眾都能獲得具體且有感的保障。
「天花板都掉了,竟然說沒辦法賠」、「牆裂了兩公尺長,還裂出開口,我保費都白繳了!」2019年8月8日清晨5時28分,宜蘭外海發生芮氏規模6.2地震,幾家產險公司理賠人員到現在都還忘不了,保戶高亢的音調及眼裡迸出的怒火。
這場中度地震,新北市、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都是最大震度4級,災情跟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造成台南市維冠金龍大樓倒塌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但也因為「不夠慘絕人寰」,產險公司理賠人員心頭都有深深的無力感。
這些前來申請理賠的保戶,有的住在加強磚造的房子,地震來襲,天花板掉了;有的住在鋼筋混凝土造的海砂屋,混凝土保護層禁不住地震搖晃而剝落,牆面多處損壞,讓人看了相當不忍。
產險公司人員想按建築物重置成本(每坪單價X使用面積),也就是保戶房子重新建造的金額,把最高150萬元的地震基本保險金賠給保戶,但是又怕財團法人住宅地震保險基金(簡稱地震基金)有意見,只好一邊安撫保戶、一邊幫忙申請複評。
結果真的被打了回票,理由都是「未達本保險之全損理賠基準」。本保險指「住宅火災及地震基本保險」,拜民眾到銀行、信用合作社或農漁會信用部辦房貸會被金融機構要求投保之賜,這個1年期的保單開辦近20年來,截至去年底已有333萬餘件投保,占全國住宅905萬餘戶比率約37%。
15年未出險 引發關注
相較其他地震較多的國家,紐西蘭的地震險投保率約98%、日本約34%、美國加州約8%,台灣的37%意味每三戶人家就有一戶投保,比率並不算低;然而對照這項保險開辦近20年來,賠款金額包含處理費用在內合計僅約2.8億元,其中有15年甚至一張保單都沒賠到,多位參與創建的專家憂心:「制度在累積民怨。」
我國的住宅地震基本保險,住宅建築物要達到全損,也就是被鑑定為不堪居住,或是建築物修復費用要達到重置成本50%(俗稱半倒)以上,民眾才拿得到最高150萬元的理賠金,怎麼會這麼嚴格呢?22年前職司規劃此制度的財政部保險司(金管會保險局前身)司長沈臨龍說:「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沈臨龍回憶,1999年921大地震發生,他因為工作關係到南投災區去了很多次,「那個場面,任何人都會覺得悸動非常大」。身為全國保險主管機關負責人,他除了悸動之外還對國人感到愧疚,整個921政府發布經濟損失3,000億元,產、壽險業的保險理賠占不到十分之一,因為住宅倒塌而理賠的金額更是不到保險理賠的千分之一。
為了讓民眾住家能夠獲得基本保險保障,國家財政也不致負擔過大,行政院指示開辦住宅地震基本保險,兩年後必須實施。當時掌管產險業務的財政部副司長曾武仁於是帶著科長張玉煇(現任保險局副局長)參訪日本、美國、紐西蘭等地,著手規劃起這項政策性保險。
住宅地震基本保險2002年4月1日開辦時,就透過住宅火災保險、住宅地震基本保險,兩張主約合在一起的「住宅火災及地震基本保險」形式在銷售。金融機構當時為了確保抵押品債權,早已要求前來辦房貸的民眾必須投保住宅火險,讓住宅地震基本保險與住宅火險包在一起賣,等於透過「準強制」手段,讓廣大房貸族成了推展制度的螞蟻雄兵。
長官交辦任務總是全力以赴的曾武仁坦言,透過房貸族被金融機構要求必須投保的機制來推廣住宅地震基本保險,「對啦,我們是故意的啦,要不然沒辦法」。這項政策性保險開辦之前,國內的商業性住宅地震險投保率只有0.2%,必須想方設法。
曾武仁說,為了配合政策兩年後要上路,先求其有,於是從重大損失承保起,好將年繳保費壓到1,500元以下。然而他當時就已經意識到,只承保住宅的建築物,而且必須全損才會理賠,民眾不但無感也會憤怒,所以規劃之初已備妥短、中、長期措施,要慢慢擴大承保範圍。
龜速式調整 民眾無感
事與願違,20年下來,我國住宅地震基本保險除了把建築物全損的理賠金額從120萬元提高到150萬、臨時住宿費用從18萬調高到20萬,以及把地震引起海嘯等導致房屋全損也納入理賠,做了這些民眾不太有感的調整,其餘在商品面可謂原地踏步。
台灣的住宅地震基本保險,承保項目全球最狹窄、理賠標準全球最嚴格,曾武仁坦言,日本、美國加州的地震保險都不侷限全損才賠,部分損失也保;歐洲國家更是沒在分地震險還是颱風洪水險,而是用整個天然災害保險的角度在推廣。
今年以來,台北市民共同感覺是地震的頻率變多了,曾武仁與幾位曾經投入我國住宅地震基本保險制度的友人最近在一場聚會上也聊起這現象,席間就有專家朋友感嘆:「地震險只有保全損,將來如果出了大地震,一些房子受損,一定會造成民怨。多數人賠不到,因為不符合標準。」
沈臨龍親訪921災區多次,對地震災民的心情特別有所感觸,「不要說多數人了,假設有十戶不能賠到,那十戶的心情絕對是你沒有辦法幫他平撫的;他說我保了那麼多年,結果最後你告訴我,我不能賠」。所以,沈臨龍期許地震基金與有關部會要「念茲在民,與時俱進」。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林建智曾經擔任地震基金第一與第二屆董事,對地震基金日後脫離中央再保險公司兼營、獨立運作,成為整個住宅地震保險制度的中樞組織貢獻不少心力。問這位相當熟悉住宅地震險發展脈絡的學者,會有民怨嗎?林建智說:「會!絕對會!」
林建智指出,除了全損才賠、分損不賠,住宅地震險還有削額給付,以及保險金60%給銀行、民眾只拿40%等問題。削額給付指,假設地震來了,全國須賠付的保險總損失超過承擔限額(目前為1,000億元),最高150萬元的保險金會被打折給付。
「民眾知道這些事嗎?」林建智反問。他提醒,政策性保險一定要契合民眾需求,要當做普惠性保險的概念來辦;政策性保險一旦愈來愈不親民、民怨累積愈來愈深,有朝一日隨著地牛大翻身,憤怒排山倒海而來,搞不好整個制度都會被推翻掉。
資料引用於 : 經濟日報 | 記者陳怡慈、劉秀珍、江睿智 | 2022.03.09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2377/6153093?from=edn_finance_index
2021年巨災損失包括全球天氣、災難相關經濟損失為3,430億美元,是史上第三高,保險覆蓋只有38%。圖/美聯社
2021年怡安(Aon)巨災報告出爐,2021年巨災損失包括全球天氣、災難相關經濟損失為3,430億美元,比2020年巨災經濟損失高出15%,是史上第三高,保險覆蓋只有38%;至於亞洲巨災損失達720億美元,但保險覆蓋更只有9%。
怡安(Aon)2021年巨災報告指出,全球天氣、災難相關經濟損失為3,430億美元,是史上第三高,至於2021年全球巨災保險市場損失也高達1,300億美元,是五年內全球保險損失第四次超過1千億美元,至於去年大型天災高達401件。
以全球保險市場統計,最高損失的三大巨災分別是颶風、惡劣天候和洪水。在2021年的損失中,從未投保的保障缺口達62%;至於亞洲巨災的經濟損失達720億美元,保險只覆蓋了9%的經濟損失。
怡安(Aon)在2021年天候及巨災的統計報告中指出,儘管2021年大型巨災401件,低於2020年的416件,其中10億美元以上的經濟損失事件發生50件,為有記錄以來第四高的年度,其中只有20件事件達到10億美元的保險門檻。
氣候變化的日益嚴重,近年來陸續出現創紀錄的極端溫度、降雨和洪水、乾旱與野火、迅速加劇的熱帶氣旋(颱風)和對流風暴及嚴重的暴雨。
隨著災難性事件的嚴重性增加,怡安風險管理集團表示,評估和最終為這些風險做準備的方式不能僅僅依賴於歷史數據。除了需要人工智能和預測模型等技術發展和運用,協助政府的防災政策和企業做出更好的商務決策,以在面臨相互關聯且波動加劇的頻繁風險時更具彈性。
怡安表示,企業在擬定永續發展的策略,加強面對ESG的風險,都避不了因為氣候因素造成四大面向的威脅(勞動力安全、財產風險、責任、社會經營),企業商務發展及風險管理的必要因素,其對供應鏈所造成的影響和管理成本,更是企業在這幾年面對的最大痛點。